【新云南漫记】30.翠湖寻梦,邂逅时光的温柔从西南联大迈出步伐,在导航与问路的交织中,我满心期待地朝着翠湖公园前行。最后询问的那位美女,笑容明媚,她热情地指引着:从这里下去,经过一个斜坡,就能抵达翠湖公园。 我怀揣着期待继续前行,果不其然,马路对面一块高大的石碑闯入眼帘,“先生坡”三个大字苍劲有力。刹那间,我的思绪飘飞,这先生坡,莫不是与闻一多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?10年前,我曾寻找过闻一多先生遇难的地方,好像与这里相距不远。
我匆匆穿过马路,沿着斜坡缓缓而下,在斜坡的出口处,那熟悉的“先生坡”三个字再次映入眼帘。旧时的昆明,偏爱以“坡”命名街道,十三个坡错落分布在城中,先生坡便是其中独特的存在。先生坡不长,仅仅115米,却北高南低,坡度较为陡峭。它宛如一条时光纽带,一头紧系着文林街的繁华喧嚣,车水马龙间满是人间烟火;另一头则轻挽翠湖的悠然闲适,静谧安然中尽显岁月静好。清朝末年,各地的秀才赶赴贡院(今云南大学东陆院前半部)参加乡试,他们大多聚居于此。在那个尊崇知识的年代,秀才被尊称为“先生”,“先生坡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。还有一种说法,坡脚曾住着一位先生,他设馆铺为科考秀才辅导学业,如今先生坡上的雕塑,静静伫立,无声诉说着那段往昔。明清时期,先生坡就已扎根在昆明城中,彼时,这里是昆明城不可或缺的部分,周边文人雅士云集,茶香墨香交融。历经岁月流转,昆明从古老城池蜕变成为现代化都市,先生坡始终坚守,默默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巨变,保留着独属于自己的历史韵味。 抗日战争时期,西南联大在昆明落地生根,众多爱国志士如李公朴先生、闻一多先生、朱自清先生等都曾居住在先生坡。他们的思想与风骨,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磅礴力量,让先生坡声名远扬。在附近居民的记忆里,这里满是“先生”的身影,久而久之,“先生坡”的称呼愈发响亮,岁月的沉淀让先生们的风采深深融入了这片土地。 先生坡上,传统的昆明民居鳞次栉比,土木结构,青瓦白墙,典型的云南建筑风格尽显古朴韵味。房屋沿着狭窄街道错落排列,每一块砖石、每一片瓦,都仿佛在低语着往昔的故事。脚下的石板路,历经无数人的踩踏,变得光滑而温润,行走其间,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,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脉络。 先生坡7号,那家名为“放空”的咖啡馆,宛如喧嚣中的宁静港湾。在悠闲的午后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窗前,点上一杯香醇的咖啡,让思绪随着袅袅升腾的热气肆意飘散,该是多么惬意的时光。 如今,在历史的余晖下,昆明城精心雕琢,让这狭窄的街道重焕生机,化身为翠湖边最具历史韵味的街巷景观,成为人们探寻历史、感受岁月的心灵归处。 林徽因曾在《致费慰梅》中深情写道:“昆明永远那么美,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。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。在雨中,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——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,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。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。” “先生坡”,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,平淡中蕴含着高雅,透着几分散淡,满是浓重的书生气,让人沉醉。 从先生坡轻快而下,翠湖公园近在咫尺。翠湖公园,坐落于昆明市区的螺峰山下,五华山西麓,与云南大学正门遥遥相对,享有“城中之玉”的美誉。它原名“菜海子”,曾经是滇池的一个湖湾,后因水位下降,化作一汪澄澈清湖。民国初年,这里被改辟为园,后定名为翠湖,“翠堤春晓”的美名更是远扬四方。 马路边拍下的翠湖。提起昆明,翠湖总是绕不开的话题,它是汪曾祺笔下“昆明的眼睛”,他曾感慨:“杭州西湖、济南大明湖、扬州瘦西湖。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。似乎把这些湖挪开,城市也还是城市。翠湖可不能挪开。没有翠湖,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”。翠湖的美,不仅在于如诗如画的景致,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一池翠湖水,半部昆明史,翠湖及周边区域,汇聚了昆明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。翠湖周边的坡巷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老昆明人的生活记忆,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岁月流过的沧桑痕迹,那些故事,在时光里静静发酵,愈发醇厚。(图30-6) 踏入翠湖公园,仿若踏入了一个被时光遗忘的绿色仙境。湖水清澈透明,能一眼望到湖底摇曳的水草,湖畔翠竹修长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发出沙沙的轻响,仿佛在低声吟唱着自然的歌谣。各种花草树木肆意生长,散发着迷人的芬芳,尤其是湖岸边那一片又一片的虞美人,红的似火,黄的如金,白的像雪,橙色的宛如天边的晚霞,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,像是在向每一位到访者热情招手、微笑,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毫无保留的恩赐与美好。滇春苑是精品茶花园一部分。滇春苑门上的匾额“霞灿鸥翔”,就是指如火如霞的茶花和白羽飞翔的海鸥,两侧的对联是明代状元、文学家、在云南居住30多年的杨慎(杨升庵)咏山茶句:“海上千枝光照水,城西千里暖烘霞”。一面弧形的墙上,画满了荷花荷叶和长廊,“昆明翠湖”成了网红的打卡地,四个大字里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,将照片放大了看,“昆”字里的小字写的是云南十八怪的内容。这张图片的花朵或者巴掌形里的文字,藏着分布在昆明城中的坡名。公园内,纵贯南北的阮堤,是1834年云贵总督阮元拨款修筑而成,它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,横跨在翠湖之上;直通东西的唐堤,则是1919年由时任孙中山的滇川黔三省建国联军总司令的唐继尧拨款所建。两道长堤,将翠湖巧妙地分割为四片区域 。堤畔垂柳依依,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,像是少女的发丝;湖内原本是有荷花的,但现在不是荷花开放的季节,看不到荷花亭亭玉立,粉色的花瓣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,清新而秀丽的情景。 两道长堤把翠湖划分成五个风格各异的景区:湖心岛景区以湖心亭和观鱼楼等清代建筑为主,飞檐斗拱间尽显古朴典雅;东南面的水月轩和金鱼岛,静谧而灵动,金鱼在水中欢快游弋;东北面的竹林岛和九龙池,翠竹环绕,清幽宁静;南边的葫芦岛和九曲桥,造型别致,充满趣味;西边的海心亭,在碧水的环绕下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。 自1985年起,每年冬季,大量海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长途跋涉,来到昆明过冬,其中一部分便选择在翠湖栖息。它们洁白的身影在湖面上空盘旋、翱翔,与波光粼粼的湖水、郁郁葱葱的树木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,也让翠湖成为了冬日里最温暖的观鸟胜地,这奇妙的景象,更是昆明四季如春的生动写照。 湖心岛上有三大清代古迹:碧漪亭(湖心亭)、观鱼楼和莲华禅院。 碧漪亭与海心亭、来爽楼,都是云贵总督范承勋和云南巡抚王继文于清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建成的。飞檐碧瓦的碧漪亭有对联:“风雨动鱼龙,龙池碎翻红菡萏;丹青映楼阁,天光倒浸碧琉璃”。 海心亭,这座建于康熙年间的建筑,四方重檐,琉璃碧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清康熙十一年(1692),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湖心岛精心修建了碧猗亭,在湖北岸竖起了来爽楼,同时建成了海心亭。亭子东依高楼,西临长廊,稳稳地屹立在湖中央,宛如一位历经岁月的智者。在这里,牌匾上的诗词、对联,承载着古人的情思与智慧;精美的石雕,雕刻着花鸟鱼虫、历史典故,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代的历史氛围,让人不禁沉醉在历史的长河中。观鱼楼,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(1835),是一座充满江南特色的园林。园内除了观鱼楼,碧猗亭也隐匿其中。观鱼楼花园内,亭台楼阁错落有致,相互映衬,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。银杏树的叶子微微泛黄,在阳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金色的光芒,为这座古老的园林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。闲趣亭、优游亭“人间幽境”的牌匾高悬其上,这四个字,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这里的宁静与美好,让人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,忘却了所有的烦恼与喧嚣 。之所以说翠湖与昆明不可分,除了美景、名人,翠湖还为昆明做过不小的贡献:1915年,为了把九龙池的水压上五华山,过滤后供昆明市民饮用,在翠湖还建设了昆明第一座自来水厂泵站。现在这座泵站原址已建成昆明自来水历史博物馆。 昆明人爱翠湖,对生活在昆明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也是钟爱有加,海埂大坝有聂耳的雕像,1985年,在翠湖的葫芦岛上也建起了聂耳雕像。湖边多彩的虞美人开得特别艳丽。还有不少景点,苦于没时间走完。漫步在翠湖公园,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亲密拥抱,每一眼都是与历史的深情对视,这里,是心灵的栖息地,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宝藏。 “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,匆匆忙忙地走过来,一进了翠湖,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;生活的重压、柴米油盐、委屈烦恼,就会冲淡一些。翠湖每天每日,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。因此,昆明人——包括外来的游子,对翠湖充满感激。”这是汪曾祺在《翠湖心影》一文中写道的。(3400 图33 2025/2/20)
1 篇文章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